月薪2000到20000需要怎樣的素質(zhì)?
大多數(shù)人對你“好不好”的標準,不是看你這個人到底怎么樣,而更多的是取決于你做的事情對他們是否有利。
比如你幫了同事一個忙,別人一定會發(fā)好人卡——因為你幫他解決了問題;比如小時候你的父母親戚夸你聽話,是因為你讓他們省心,做了他們希望你做的事情。
如果總把自己的心情好壞寄托在他人對自己的 評價上,那也太失敗了。
一個內(nèi)心強大的人,從不接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:因為你已足夠了解自己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寵辱不驚的人,才有可能真正做出一番事業(yè)。
學醫(yī)的朋友曾和小編分享一個建議:看病不見得要找老醫(yī)生,有些時候中年醫(yī)生也許更好——既掌握了技術(shù),又跟得上時代變化。
適應能力分為三方面:
學習能力;心理抗壓能力;社交能力。
你在哪個方面欠缺,就去針對性地提升相關(guān)技能,同時在工作中發(fā)現(xiàn)問題、解決問題。
世界日新月異,能否成功在于適應力。當你承受痛苦的能力越強,你對個人能力就越自信,也就更能做出積極的個人改變。
抱怨、憂慮、空想都不能解決問題,它們只會浪費你的精力。
相反,如果把精力投入于那些你能控制的事情上,當事情超出預期發(fā)展時,你也不至于被打個措手不及,比如好好地把手頭的項目做完或者助他人一臂之力。
接受一切“意料之外”的事情,然后盡力影響而非控制身邊其他人。
蔡康永老師分享過一個理論:你一輩子終其一生,最多只能經(jīng)營好與150人的關(guān)系。
但你的微信好友肯定不止這個數(shù)字。
或許你還在為同事對你的無心的一句評論緊張無比,或許你寧愿放棄一個安寧的晚上去赴一個無聊的聚會。然而讓每個人都滿意,只會耗盡你的精力,讓你忘記最初的目的。
做出一些可能冒犯其他人的決定需要勇氣,但活得真實卻需要有你自己的底線與原則。明確你最看重的價值觀,然后盡全力去捍衛(wèi)它們。
年少時課堂上未順利答出的問題,因搞砸事情引致的責備……這些都告訴我們,犯錯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。
為了回避這樣的羞恥尷尬,你學會了把錯誤埋藏,為錯誤找借口,然而這卻阻斷了你從中學習的可能。
每一個犯下的錯都是你成長的機會。請放下所謂的驕傲,謙虛地反思問題出現(xiàn)在哪,然后吸取教訓,避免一次又一次的重復犯錯。
同一辦公室的同事升職了,一個朋友正在大談特談他最近取得的成就,隔壁那家人買了一輛你已經(jīng)垂涎良久卻難以負擔的汽車,這都會引起人的嫉妒心。
只是,嫉妒只會讓人把原本放在努力奮斗上的注意力轉(zhuǎn)到其他方面,阻礙你實現(xiàn)目標。
寫下你對成功的定義。當你明確了這一點后,你就不會嫉妒他人取得的成功,而得以全身心投入于個人的目標中。記住,別人的光芒并不一定就會讓你黯然失色。
對一些人而言,獨處無異于噩夢,人們總習慣于把時間用各種各樣的事情填得滿滿的。
然而,給自己一點時間獨處,卻是給自己打造一個強大心理的機會。
每天至少抽出10分鐘,避開那些讓人分心的存在,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,看看自己有沒有進步,為未來制定目標。
我們總覺得,付出與回報必須成正比,否則就是世界對不住我們。但守株待兔,就這么等著好事送上門,并不見得就是個好策略。
一定要小心這種“覺得自己值得更好的東西”的心態(tài)。
事實上,你更應該關(guān)注需要付出的部分而非理所當然認為你應該獲得什么。不管你覺得這個世道公平與否,你身上都有可以與他人分享的東西。